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

网约车抽成≠利润,这个行业真是被误解太久了

舆论普遍对此表示欢迎,但也有不少朋友疑惑:“27%的利润?这还是很高吧!”

舆论普遍对此表示欢迎,但也有不少朋友疑惑:“27%的利润?这还是很高吧!”

可说实话,平台的利润真有这么多吗?网约车行业到底是不是传说中 “躺赚” 的暴利行业?

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事儿,可能很多真相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。

网约车抽成≠利润,这个行业真是被误解太久了

大家对抽成的误会

其实挺深的

对于网约车行业的运营模式,尤其是抽成议题,公共舆论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一连串的误解。

网约车平台对司机和乘客两端采取不同的计价方式,并通过价格和补贴机制来调节供需,这个计价的差值被称为“抽成”。

严格说来,抽成这个表述并不严谨,更实在的说法是 “服务费”—— 毕竟平台要帮司机和乘客撮合订单,还要做技术维护、安全保障这些事,这笔钱是用来覆盖这些成本的。

其实往大了想,服务费这事儿在生活里到处都是:传统商店赚差价、电商收佣金、银行收手续费,本质上都是帮大家搭个交易的桥,要是没这些 “搭桥的人”,很多事儿反而不方便。

不过大家都习惯说抽成了,那咱们就按这个说法聊,但有两个常见的误会,得掰扯清楚。

第一个误会:把 “抽成上限” 当成了 “平均抽成”。

最近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做了个调研,采访了5417位司机,最后算出来的抽成 “中位数” 是18.8%——简单说就是,一半司机的抽成低于18.8%,一半高于这个数。

而且大多数司机的抽成集中在18%-20%之间,抽成超过25%的司机只占0.25%,还有极少数司机(0.059%)的抽成是负数——意思是司机拿到的钱,比乘客实际付的还多。

展开全文

而根据近日滴滴开放日公布的最新数据,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%。

14%和27%,差了快一倍了,要是把上限当平均,就有点想偏啦。

为啥上限和平均差这么多?

其实抽成不是固定的,会跟着情况变。

比如司机接的是顺路单(比如刚好顺路回家),匹配起来容易,抽成可能会高一点。

但要是赶上雨天、雪天,或者某个地方车少人多,平台可能会把抽成降到0,甚至倒贴钱补贴司机——就是为了让更多司机愿意去这些地方接单,大家出门也方便。

网约车抽成≠利润,这个行业真是被误解太久了

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、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指出,网约车平台采取的动态抽成机制,反映的是平台通过司乘价格和补贴精细化调节供需的结果。

第二个误会更关键:把 “平台抽成” 直接当成了 “平台利润”。

不少人觉得,网约车平台就是倒个手——把乘客和司机连起来,就能赚抽成,是个轻资产、高利润的活儿。

而实际上,每一笔订单背后可能涉及十余项业务流程与服务保障,平台并非只是信息撮合方,而是承担了线上线下综合运营的基础设施角色。

抽成不等于利润,平台抽成中的大部分资金通过补贴反馈给司乘,还用于包含了平台系统维护、支付与结算安全、客服、保险与理赔、合规与税费等各项费用,维护服务生态。

平台要从抽成中拿出相当一部分建立补贴池,用于多种场景下的司机和乘客补贴。

高峰时段的司机激励、天气不佳时的接单补贴、淡季或无单情况下的兜底补贴,以及各类司机福利。这些投入都需要从抽成中支出,而非直接转化为利润。

说白了,平台抽成更像一种“预收”,其中相当于部分要通过司乘补贴、司机福利、司机保障计划等方式“返还”给司机。

这类似于某种“二次分配”的“先集中再分配”,好处是既确保了司乘双方体验,又维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,但负面效应是:给平台带来了长期的误解。

网约车抽成≠利润,这个行业真是被误解太久了

网约车行业一点都不暴利

反而挺苦的

可能有人还是不服气:“就算抽成不等于利润,那平台肯定也赚不少吧?”

咱们拿数据说话,就不空谈了。

根据今年3月滴滴公布的年报,2024年全年滴滴实现营收2068亿元,经调整EBITA(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)43.3亿元,净利润12.6亿元。

粗略一算,这经调整利润率只有2%,换算成净利润率只有0.6%,这哪儿能算暴利啊?

而且滴滴也是近几年才开始赚钱的:2023年第一次利润转正,净利润5亿元。

但2018到2022这五年,滴滴每年都在亏——分别亏了150亿、97亿、106亿、493亿、238亿,加起来一共亏了1084亿元。

网约车抽成≠利润,这个行业真是被误解太久了

再看其他平台:今年上半年,曹操出行亏了3.3亿元,如祺出行亏了1.2亿元;2021到2023这三年,曹操一共亏了70亿,如祺亏了20亿。

说到这里,谁还会觉得网约车是个暴利行业吗?要是放在几年前,资本市场甚至觉得网约车是 “巨亏行业”。

网约车这门生意并不好做,是门脚底沾泥的苦活。

网约车抽成≠利润,这个行业真是被误解太久了

司机收入没涨

真的是抽成的锅吗?

还有个大家关心的问题:“就算平台不赚钱,司机收入这几年也没怎么涨啊,难道抽成没责任?”

先别急着下结论,咱们先看组调研数据:

根据前述的调研报告,网约车司机月均收入7623元,在六类蓝领职业中(网约车司机、外卖员、货车司机、快递员、制造业普工、建筑工)位列第二。

一线城市,日均上线时间大于等于8小时的网约车司机,平均收入为11557.1元。

报告里还有一句话:相比其他蓝领职业,网约车司机的收入满意度较高。

很多人认为抽成是影响司机收入的主要因素,但事实上,还有两个权重更大的变量:单量与价格。

而从很大程度上而言,单量和价格并不取决于平台,而取决于市场。

平心而论,这两年的网约车市场并非春意盎然,不仅受制于经济大环境,还被“卷”得七晕八素。

从2023年冬天开始,全国有多地陆续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,警示网约车运力已经饱和。

广州交通部门的数据显示,从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,广州报备网约车数量从9.74万辆增至12.12万辆,注册驾驶员从12.91万增至13.85万,日均订单量则从14.21单下降至12.22单。

车多了,订单少了,司机分到的单自然就少了,收入难免受影响。

这个行业,真是被误解太久了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hin4.cn/25772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